怕蛇动物有哪些?
蛇类为大型爬行动物的类群,全世界共有2700种以上。蛇类形态各异,但它们的躯体大都细长,适合于屈曲行进,蛇类皮肤都有鳞片覆盖,鳞片表面有角质素,角质素不防水分蒸发,有保护皮肤的作用。蛇类全身分头、躯干与尾三部,头有两处鼻孔与口腔相连,口内有腭,腭上有齿,舌短而分叉;躯干与尾为体节构成,体节分隔皮肤与肌肉,并有鳞片遮盖。蛇类分布较广,除两极地区外,全球都有蛇类生存,蛇类适于黑暗生活,多生活于树丛、田边与荒郊。
蛇类的食谱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,有些种类只吃昆虫,有些则专吃老鼠,但也有些蛇类属于杂食性的,甚至可吃同类。蛇类的繁殖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,大多数蛇类在每年的5—10月之间产卵,每次产1-几十枚。有的蛇类可产第二次卵,有些产于树洞中或洞穴内。有些热带地区和沙漠中的蛇类把卵产于阳光下,用阳光烘干蛋壳表面的水份以便于孵化,所以当地有“蛇产火中蛋”的传说。
全世界1万多人的被蛇类咬伤致死,主要分布在东南亚、非洲、澳洲与中美洲,其中大部分蛇是蝰蛇。大部分人被毒蛇咬后,经抢救均能痊愈。被毒蛇咬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原因是毒蛇唾液中溶血酶作用的结果,毒蛇唾液中的血毒素成分可杀死血管壁的内皮细胞,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,红细胞与白细胞溢出血管内,引起局部肿胀与全身性充血,血管内溶血与血栓形成,由于中毒后血液循环与呼吸发生障碍,可因休克、心脏麻痹、呼吸衰竭与尿毒症而死亡。
对蛇的恐惧为生物学上条件反射形成的恐惧心理,在个体发育过程中,由于某种不良刺激使个体对蛇产生恐惧而引起条件反射。这种恐惧心理反应有严重的个体差异,在临床上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。
1、回避反应:当人们见到蛇时,由于恐惧心理的影响,使人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,同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增高,心率加快,并出现呼吸急促,面颊充血等生理反应,但并无痛苦表情,也不哭闹不安。如当蛇消失后,上述不良表现也会随之消失。
2、麻木状态与呆滞状态:当人们见到蛇后,处于极度恐惧状态,可以出现精神呆滞,表情麻木,反应能力降低,不哭,不叫,瞳孔扩大,神情恍惚,并可出现肢体震颤,口唇发麻、四肢发凉或抽搐等。一般当蛇消失后,上述情况也可消失,但有时也可能转为痴呆状态,甚至长达数小时以上。
3、惊恐状态:对于恐惧蛇人群,当蛇出现时就极度紧张。惊恐万分,并出现失神、脸色苍白,表情紧张和出现痉挛性抽搐,而且还会出现头晕、头痛、两眼发黑、耳鸣等多系统症状表现。当蛇消失后,患者往往出现大汗淋漓、乏力与肌痛、口渴、心跳与呼吸加快等症状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