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褐色大便正常吗?
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首先要了解形成褐色便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原因可以分为饮食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
一、饮食因素: 食物是形成大便颜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,一般进食富含叶绿素的食物都会使粪便呈绿色,例如青菜、菠菜等;而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肝、肉类、蛋黄等则会使大便变黑或暗红色。 但是,如果排除上述食物引起的便色变化,大便仍然呈现深色,就要考虑是否是疾病因素导致的了,比如——
1.消化道出血:上消化道(胃、十二指肠)出血的病人,在出血量没有超过50ml时,多无明显临床症状,此时病人排出的大便是黑色的;如果有明显出血,则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、乏力、心慌等症状,排出的粪便呈暗黑色;如果是下消化液出血,比如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、结肠息肉出血等,由于血液经肠道吸收后会氧化成棕色,所以粪便的颜色多为棕黄色,但是出血量多的患者可以排出黑色粪便。
2.胃肠道功能紊乱:某些胃肠道动力不足的患者,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,此时摄入的食物无法充分进行消化吸收,部分食物残渣会在胃肠道内被细菌分解,就会形成有臭味的深色粪便。
3.服用药物:某些药物也会致使粪便的颜色发生变化。如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患者,粪便可呈深绿色;而服用了抗胆碱能药物后出现便秘的患者,由于粪便内含有粪胆原而使其呈黄褐色。
二、环境因素 如果环境因素在粪便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那么无论食用何种食物,粪便的颜色都可能是相同的,包括——
1.外界因素: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刺激和情绪波动两个方面。当人体受到温度或湿度的影响,以及情绪起伏较大时,都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正常发挥,从而造成腹泻或者便秘,并导致粪便颜色的改变。
2.遗传因素:有些遗传性疾病会使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降低,如果父母一方患有消化道炎症,且粪便中有大量粘膜细胞,那么子女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就较高。除了消化系统疾病外,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会引起粪便颜色异常,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肠蠕动加快而出现腹泻,粪便会呈淡黄色;糖尿病患者的粪便会带有发酵的气味,并且颜色较深。